1.組織觀點出發
2.考慮到未來
1.組織行銷顧名思義,就是打團體戰。
打團體戰最重要的是什麼?
要先有團體。
跟出來混一樣,要先出來。
所以人數必然是優先考慮的因素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
我們可以很明確知道
產品接受的人越廣=>消費者越多
消費者越多就能產出越多的經營者
制度面也相同,門檻越低能接受的人越多
所以站在組織經營面考慮
越多人能參與的平台
才能做到更系統化的被動收入
ex.安麗、保險
甚至單價高的保健用品
這都是需要去"說服"才能成交
說服本身就代表著溝通能力
也就是如果經營一個平台需要的能力越高
能做到的人就越少
所以這個平台的重點絕對會是銷售而非串聯
當發展的重心是某項能力,而非單純的串聯時
就一定是主動收入
所以像很多保險業主管會認為組織是被動收入
但我從來不這麼認為
你出國3個月試試,可能就有客戶和業務投訴換業務、主管了
這是被動嗎 不是 是主動收入
是需要高度心力去照顧的組織
所以保險業主管的高峰通常都是落在35-45
之後就會大幅衰退
原因特別簡單
能力跟不上時代
體力腦力大幅衰退
旗下業務自然帶不了
串聯只需要意願
能力就需要條件
門檻越高,能力需求越高
就會導致符合的人數越少,並且越難取得共識
所以這也是保險和直消傳統為什麼被詬病
因為做得到的人少
但是大家都想招人
只好先招進來再說
做不起來再陣亡
自然死亡人口多,這些死亡人口也當然會覺得被欺騙
但如果我們把門檻降到最低
包含產品接受度高、產品品項高、遊戲規則寬鬆
就自然不會有人有損失
頂多沒賺錢
這樣存留率就高
門檻降到最低形同不需能力,只需要意願
所以我一再強調 艾多美不是能力而是意願的問題
2,考慮到未來就跟上述提到的有關
我怎麼能確定我10年後,20年後的能力如今日相同?
合理的保守推估,我的能力必定衰退。
那如果我現在從事的事業需要高度能力呢?
那很顯然我必將被淘汰。
而如果被淘汰自然就會失去所有的收入與福利。
一般工作就算了,做不動那我就去應徵清道夫吧
但組織不同,組織是累積&延續的事業收入。
如果我被遊戲規則淘汰,那等於是我過去的心血付之一炬。
那我真的變傻子了
所以選擇越簡單越好的平台
對我這樣的組織長才而言
並不是對自己沒信心
坦白講
我是對以後老去的自己沒信心。
所以我必須把這件事也包含在考慮內,才能確定這是真正的被動收入。
而能否參與遊戲的人多否這件事
我用一個案例分享給大家
我有一個國中同學在三商美邦做經理
他實力不錯
但是他只重視有能力的部屬,這沒問題對吧
所以他的資源和培育都集中在3個學妹身上
這三個學妹也不負他期待 三個襄理扛他整個區的業績
屢戰屢勝
然後隔年度 他就崩盤了
他錯了嗎 沒有
他學妹錯了嗎 沒有
但是三個學妹在半年內都被男友求婚
這三個人的男友都是富二代 唯一條件就是婚後不上班
所以他的三個支柱就噴了
他一夕之間回到業務主任
然後他就陣亡了
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示
就是發展組織寧願找很多不錯的夥伴
也不要重押
你怎麼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
這也是一種風險
所以為了規避這種奇怪的風險
我認為能參與的人越多,會把風險稀釋掉
能參與的人數越多 其實意味著系統性風險越小
確定性越高